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综合报告

术语表 E-I

E.

经济(减缓)潜力

减缓潜力

转型经济体(EIT)

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

生态系统

一个由多种相互作用的生物及其自然环境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生态系统的边界存在某种任意性,这取决于关注或研究的重点。因此,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小至很小的空间尺度,大到整个地球。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厄尔尼诺最初用于描述一个周期性的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流动的暖水流,它干扰了当地的渔业。从此已经发现它使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热带太平洋流域的海水变暖。这一海洋事件与称之为南方涛动的全球尺度热带和亚热带地面气压型态的波动有关。这种时间尺度为2-7年的大气-海洋耦合现象统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通常根据达尔文与塔希提岛之间地面气压的距平差并根据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面温度进行测量。在ENSO期间,盛行的信风减弱,上涌海流减少,洋流发生变化,导致海面温度升高,信风进一步减弱。这一事件对赤道太平洋上空的风场、海面温度和降水型态产生很大影响,并且通过全球遥相关对整个热带太平洋区域和世界其它许多地区产生气候影响。ENSO的冷相位称为拉尼娜。

排放情景

一种关于对辐射有潜在影响的物质(如:温室气体、气溶胶)未来排放趋势的合理表述。排放情景基于连贯的和内部一致的一系列有关驱动力(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及其主要相关关系的假设。从排放情景反演出的浓度情景作为气候模式的输入数据,以计算气候预估结果。IPCC(1992)提出了一系列排放情景,作为IPCC(1996)气候预估的基础。这些排放情景统称为IS92情景。在《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Nakicenovic和Swart,2000)中,公布了新的排放情景,即所谓的SRES情景。与这些情景有关的某些术语的含义,见SRES情景

排放交易

以市场途径实现各项环境目标。它允许那些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至低于最高限额的各方利用或交易剩余的减排量,以抵消一国境内或境外另一个源的排放。一般而言,交易可以发生于公司之间、国内和国际层面。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采用的惯例是在国内交易体系中使用许可证,而在国际交易体系中使用配额。根据《京都议定书》第17条,排放交易是一个可交易配额的体系,该体系基于按《京都议定书》附件B所列的减排和限排承诺计算出的配额。

排放轨迹

一种温室气体或一组温室气体、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前体物质排放时预估的发展走势。

能源

已交付的做工量或热量。能源分为多种类型,并且当能源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种类型转化成另一种类型时,对于达到人类的目的很有用。一次能源(也称作能源)是自然资源(如煤、原油、天然气、铀)中的能量,这类能源未经过任何人为转换。一次能源需要通过转换和运输而成为可用能源(如:照明)。可再生能源是从持续或反复的能量中获取的,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包括非碳技术,如:太阳能、水力、风能、潮汐、海浪和地热,以及碳中性技术,如:生物质。物化能源是用于生产某种材料物质(如金属加工或建筑材料)的能源,同时考虑到用于制造设备的能源(零阶)和用于生产制造设备(一阶)所用材料的能源等。

能量平衡

气候系统内总入射能量和总外逸能量之间的平衡。如果此差是正值,则出现变暖;如果差是负值,则出现变冷。全球长期平均能量收支差一定为零。由于基本上气候系统所获得的所有能量均来自太阳,能量收支差为零则意味着太阳辐射总入射量一定等于被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与气候系统外逸的热红外辐射量之和。总辐射平衡的扰动称为辐射强迫,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

能源效率

一个系统、转换过程或活动的有用能源产出与能源投入之比。

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是能源利用与经济或物力产出之比。在国家层面,能源强度是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在活动层面,还可在分母中运用物理量,如:公升燃料/车辆每公里行驶里程。

二氧化碳浓度当量

见《综合报告》主题2中的表“二氧化碳当量(CO2当量)排放和浓度”。

二氧化碳(CO2)排放当量

见《综合报告》主题2中的表“二氧化碳当量(CO2当量)排放和浓度”和第一工作组的报告,第2.10章。

侵蚀

土壤和岩石因风化水蚀、质量损耗、以及由于河流、冰川、波浪、风和地下水的作用而失去和移至异地的过程。

蒸腾

地球表面蒸发过程和植被蒸腾的综合过程。

外部强迫

外部强迫是指在气候系统之外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强迫因素。火山喷发、太阳变化和人为改变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变化都属于外部强迫。

灭绝

某个生物物种完全整体消失。

极端天气事件

极端天气事件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事件。“罕见”的定义有多种,但极端天气事件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测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第10个或第90个百分位点。按照定义,在绝对意义上,极端天气特征因地区不同而异。单一的极端事件不能简单地直接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因为总是有一个有限的几率:极端事件可能会自然发生。当一种型态的极端天气持续一定的时间,如某个季节,它可归类于一个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如果该事件产生一个平均极值或总极值(如:某个季节的干旱或暴雨)。

F.

含氟气体

该术语是指《京都议定书》中管制的一组气体包括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

反馈

气候反馈

粮食安全

人民有保障地获得足够数量的、安全的、有营养的食物来维持正常生长、发展和积极而健康生活的一种状况。无粮、购买力不足、分配不合理或家庭粮食不足等可能造成粮食不安全。

强迫

外部强迫

预报

气候预报气候预估预估

森林

以树林为主的植被类型。世界上目前有关于森林的多种定义,这些定义反映了生物地理条件、社会结构和经济的差异。《京都议定书》适用于特别标准。关于森林的讨论以及相关的术语,如造林再造林毁林,见《IPCC关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特别报告》(IPCC,2000)。另见《IPCC关于人类活动直接引起的森林和其它植被退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的定义和方法选择报告》(IPCC,2003)。

化石燃料

由碳氢化石沉积形成的碳基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冻土层

部分或全部空隙水已冻结的土壤或岩石(Van Everdingen, 1998)。冻土包括多年冻土层。每年冻结后又融化的土层称为季节性冻土层。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以直接和持续的方式通过控制氢或另一种燃料与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能。氢作为燃料只排放水和热量(无二氧化碳),而热量能够利用。见热电联产

燃料转换

一般而言,用燃料A替代燃料B。在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中,它意味着燃料A比燃料B含碳量低,如用天然气替代煤。

G.

冰川湖

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或者位于冰川的前方(已知的冰川前缘湖泊),或者位于冰川的表面(冰上湖),或者位于冰川的内部(冰内湖)或者位于冰床上(冰下湖)。

冰川

陆地冰体,受重力影响沿山坡向下流动(通过内部形变和/或在底基上滑动),并受到内部应力以及底基和山体侧面摩擦力的制约。冰川靠高处的积雪维持,并靠低处冰物质的融化或溢入海洋而达到平衡。见冰物质平衡

全球地表温度

全球地表温度是对全球地面平均气温的估算。但是,由于它随时间变化,因此仅采用距平,即:与气候平均值的差,通常基于按面积加权的海面温度距平和地面气温距平的全球平均值。

全球变暖潜势(GWP)

基于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辐射特性的一个指数,用于衡量相对于二氧化碳的,在所选定时间内进行积分的,当前大气中某个给定的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单位质量的辐射强迫。全球变暖潜势表示这些气体在不同时间内在大气中保持综合影响及其吸收外逸热红外辐射的相对作用。《京都议定书》正是基于100年以上的时间跨度内脉动排放的全球变暖潜势。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自身(由于相同的气体)和云散射的热红外辐射。大气辐射朝所有方向散射,包括向地球表面的散射。温室气体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这称为“温室效应”。对流层中的热红外辐射与其散射高度上的大气温度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为-19ºC的高度,并通过射入的净太阳辐射达到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保持在高得多的平均为+14ºC的温度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红外辐射浊度上升,从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射入太空。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因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即所谓的增强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GHG)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的气体成分,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的辐射。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的物质。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为温室气体。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产生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

H.

卤烃

卤烃是各类卤化有机物的总称,其中包括氯氟碳化物(CFC)、氢氯氟碳化物(HCFC)、氢氟碳化物(HFC)、哈龙、甲烷、甲基溴等。很多卤烃具有大的全球变暖潜势。含氯和溴的卤烃也与臭氧层耗损有关。

人类系统

指人类组织起主要作用的任何系统。经常是但并不总是社会或社会系统的同义词,如:农业系统、政治系统、技术系统、生态系统,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所有这些系统均属于人类系统。

氢氯氟碳化物(HCFC)

卤烃

氢氟碳化物(HFC)

《京都议定书》控制的六种温室气体之一。商业上生产该物质用作氯氟碳化物的替代品。HFC主要用于电冰箱和半导体生产。见卤烃

水圈

气候系统的一部分,它由海洋、河流、淡水湖、地下水等地上流体和地下水组成。

水分循环

在该循环中水分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作为水汽被带入地球大气环流,凝结成云,又以雨或雪的形式落下,被树木和植被截获,在地表产生径流,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流入河流中,最终流入海洋,又从海洋再次蒸发(AMS,2000)。涉及水分循环的各类系统通常被称作水文系统。

水文系统

水分循环

I.

冰帽

通常覆盖在高地上的、范围比冰盖小得多的穹状冰体。

冰芯

冰川冰盖中钻出的圆柱状冰体。

冰盖

陆地冰体,其厚度足以覆盖下面的大部分基岩地形,其形状主要取决于它的动力学过程(由于内部挤压形变引起冰体的流动和/或在基岩上滑动)。冰盖以小的平均斜坡面从冰覆盖的高原中心向外流动。边缘通常为陡坡,冰大都通过快速流动的冰流或溢出的冰川产生溢流,在某些情况下流入海洋或流入飘浮在海上的冰架。世界上当今仅存三大冰盖,一个位于格陵兰岛,其余两个在南极,即:被南极山脉分为南极东部和西部冰盖。在冰川期,还存在其它冰盖。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使用货币和/或非货币术语判定和评价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可分为潜在影响和剩余影响,这取决于是否考虑适应

潜在影响:不考虑适应,某一预估的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全部影响。

剩余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后,气候变化仍将产生的影响。

另见累计影响市场影响非市场影响

履约

履约是指为了履行条约中的承诺而采取的行动,并涵盖法律实施阶段和有效实施阶段。

法律履约是指法令或法规、司法裁决,包括政府为在国家法律和政策中体现国际准则所采取的其它行动,如为管理进程所付出的努力。有效履约则需要引发目标群体在行为和决策中出现变化的政策和计划。目标群体随后采取减缓和适应的有效措施。见遵约

土著人

国际上没有公认的有关土著人的定义。国际法以及联合国机构通常用一些共同的特征来辨别土著人,其中包括:在地理独特的传统居住地和祖传地域及其自然资源;保持文化和社会特征;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与主流或主流社会和文化脱离;人口群体的后裔居住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常在建立现代国家或领地以及在划定当前的边界之前业已存在;自身独特性成为土著文化群体的一部分并有保护其独特文化的愿望。

引发的技术变化

技术变化

工业革命

一个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始于十八世纪后半叶的英国,随后蔓延至欧洲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它国家。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这一发展态势。工业革命标志着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排放,尤其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起点。在本报告中,术语工业化前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分别指1750年之前和1750年之后。

惯性

减缓气候变化背景下,惯性是指由于社会中预先存在的条件(例如人造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非物质资本,包括体制、规章和规范)而给变化造成困难。在社会中锁定现有的结构使变化的发生更加困难。

气候系统背景下,惯性是指施加一个外部强迫之后气候变化的延迟,以及在外部强迫稳定之后气候变化的延续。

传染病

任何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或者从动物传给人的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可通过身体直接接触、触及沾染传染性生物的物体而发病,或通过病原媒介物、污染的水、咳嗽或呼出到空气中的感染微滴进行传播而发病。

基础设施

一个组织、城市或国家的发展、运转和增长所必须的基础设备、设施、生产企业、装备和服务设施。

综合评估

一种分析方法,它在一个具有一致性的框架下把各项结果与自然科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模型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结合起来,以便评价环境变化的状态和后果及对策。用于开展这种分析的模式称为综合评估模式。

综合水资源管理(IWRM)

尚未对目前盛行的水资源管理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IWRM以1992年在都柏林举行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制定的四项原则为基础:(1)淡水是一种有限而又脆弱的资源,对维持生命、发展和环境是不可缺少的;(2)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应以参与途径为基础,其中涉及各层面的用户、计划制定者和决策者;(3)妇女在提供、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方面发挥主要的作用;(4)水在其所有的竞争性用途方面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将水视为一种经济物品。

间冰期

冰川时代冰化作用之间的暖期。上一次间冰期可追溯到大约29到116ka,也称为末次间冰期。(AM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