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第二工作组的报告 - 影响、适应和脆弱性
框 TS.4 图 2

右侧的组图显示了利用上述方法[9]开展一项研究的结果。模式模拟的各温度的位置单独用矩形图标表示,分别相对于动植物研究中给定的地点和时段。

在观测到的(蓝色柱)与模拟的各标绘点之间的一致性(重叠区和形状)在自然强迫下最弱,在人为强迫下较强,而在综合强迫下最强。因此,在动植物中观测到的变化可能正在对自然和人为气候强迫做出响应,因而给出了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 [F1.71.4.2.2]。

  1. ^  标绘点表示对145个物种出现特征变化(如:鸟类提前产卵)的时间与模式(HadCM3)模拟出的每个被检查的物种所在网格的春季温度之间相关系数(相关性)的频率。在位于北半球的每一个位置上,将所述变化特征与模拟的温度进行比较,而模拟温度受以下因子驱动:(a)自然强迫(粉色柱)、(b)人为(即:人类)强迫(桔黄色柱)和(c)自然和人为综合强迫(黄色柱)。此外,在每个图框中均标示出每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际温度(蓝色柱)与83个物种的特征变化之间相关系数的频率,在145个物种中只有这些物种报告了当地的温度趋势。检查物种特征变化的年数约平均为28年,平均开始的年份是1960年,平均结束的年份是1998年。请注意以下一致性:a)自然强迫标绘点与实际温度标绘点之间的一致性(K=60.16, p>0.05)比 b)人为强迫标绘点与实际温度标绘点之间的一致性(K=35.15, p>0.05)弱,而后者又比 c)综合强迫标绘点与实际温度标绘点之间的一致性(K=3.65, p<0.01)弱。综合起来,这些标绘点表明:在逐渐升高的区域温度中物种正在做出响应的可测温度部分能够归因于人类的影响,因而显示了共同归因(见第1章)。